“香樟树”是绵阳市市树,生命力旺盛,能在艰难环境中茁壮成长,代表着朝气蓬勃、坚韧顽强的未成年人。“香樟树”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品牌由此而来,寓意着让未成年人在法律这棵大树下健康茁壮成长,遮挡外部侵害、净化外部污染。
“香樟树”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品牌成立以来,绵阳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,坚持保护和审判工作齐头并进,不断强化两级法院的纵向配合和相关单位横向联动,以司法保护助推家庭、学校、社会、网络、政府保护,有力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。
9月,又到开学季。可对于这样一群人来说,他们既不是学生,也不是老师,却依旧出现在各个学校的课堂上,他们办讲座、讲案例、提问题、做游戏,为孩子们送上“普法大礼包”,让法治之光呵护孩子们健康成长。他们,就是绵阳法院的“普法小分队”。这背后,是绵阳法院努力做好前端发力,筑牢青少年第一道防护网的一个代表。
近年来,绵阳法院以“香樟树在行动”为主题,院校联动共建外部保护“防火墙”,选派135位法院干警担任法治副校长,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。坚持上好“法治第一课”,深入学校指导建立校园内外联动、快速反应处置机制,协助学校处理校园纠纷10余件,有效提升学生们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。常态化、多形式开展法治宣传,提升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,利用抖音、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,自制短剧、发布文章,宣传防诈骗、防性侵、防校园欺凌等相关法律知识。2023年以来,绵阳法院累计发布普法文章1500余篇、短视频300条。开展“法院开放日”“法治夏(冬)令营”“模拟法庭”等活动130余次,着力打造“沉浸式”“互动式”“参与式”的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新模式,用法治为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的“第一粒扣子”。
同时,创新设立困境求助“平安铃”。线上,开通“小樟995”未保专线,接受未成年人及其家长的咨询、求助。线下,依托法治副校长所在学校设立“香樟树”关爱信箱,定期发放“香樟树”校园欺凌调查问卷,摸排相关情况。
“一段婚姻关系的结束,并非从此鸡犬之声不闻、老死不相往来,也许你们从今以后难以再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,但却可以一直给孩子一份完整的爱……”这不是电影里面的台词,而是今年4月18日,绵阳中院发出的全市首份《关爱未成年人提示》中的善意提醒。
张先生和王女士相识于校园,婚后育有一儿一女。但随着时间推移,两人渐行渐远,张先生向法院起诉要求判决二人离婚。庭审过程中,双方一直相互指责,情绪激动,甚至以极端言语威胁对方。在综合考虑双方婚姻现状、子女抚养等情况后,在庭上向张先生与王女士发出了《关爱未成年人提示》。
以上的一幕,只是绵阳法院在未成年人机制保障上不断加强的一个缩影。
为了规范案件办理,绵阳法院联合多部门出台《四川省绵阳市规范合适成年人参与刑事诉讼的实施意见》《关于未成年人被害人“一站式”询问、救助、综合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》《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实施意见》,全面开展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圆桌审判,最大程度缓解、消除涉案未成年人的心理压力。同时,立足审判职能,两级法院或单独设立或挂牌成立少审团队,专业化审理。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犯罪,加强教育指导,将家事审判和家庭教育指导有机结合,引导、帮助父母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,让“依法带娃”成为家长必修课,在涉及未成年子女的离婚案件中开展“关爱未成年人提示”工作,向监管缺位的家长依法签发家庭教育指导令,累计发放“关爱未成年人提示”400余份,家庭教育指导令32份。
除此之外,绵阳法院还在后端延伸上持续发力。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,在征得涉案未成年人同意后,单独建立台账登记对涉案未成年人进行回访、帮扶,联合绵阳市九洲技术学院建立法治教育帮扶基地,对评估合格的涉罪未成年人提供思想教育、技能培训和就业帮助,帮助其悔过自新、重返社会。同时,延伸职能创新建立“涉案未成年人救助制度”,联合人民团体、企业事业单位、社会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,以多种救济方式对被侵害的未成年人提供帮助,并积极开展医疗、心理疏导、复学救助、资金救助,救助率100%,该经验被最高人民法院推广。在聚焦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薄弱环节,通过关注侵害未成年人具体案件,思考类案成因,发现苗头性问题,撰写涉未成年人高质量司法建议23份,提出治本之策,推进打击整治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走深走实。